<track id="5bbzx"></track>

    <pre id="5bbzx"><ruby id="5bbzx"></ruby></pre>

          <ruby id="5bbzx"></ruby>

            <ruby id="5bbzx"></ruby>
            歡迎訪問濟南濟民醫院有限公司官網
          1. 當前位置:
          2. 首頁>
          3. 疑難病真面目 >
          4. 潰瘍性結腸炎 >
          5. 潰瘍性結腸炎的中藏西醫特色診療
            潰瘍性結腸炎的中藏西醫特色診療
            發布時間:2020-02-10


            概述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性疾病,炎癥主要累及直腸、結腸黏膜和黏膜下層,中國直腸型占14.8%,左半結腸型占51.4%,病程超過20年的病人發生結腸的風險較正常人增高10-15倍。根據本病臨床表現,中醫可歸屬在“泄瀉”“痢疾”“久痢”“便血”“腸澼”“下利”“滯下”等病范疇;藏醫可歸屬在“隆泄瀉”“培根泄瀉”“赤巴泄瀉”“聚合泄瀉”等病范疇。

            臨床表現

            有持續或反復發作的腹瀉,黏液膿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其它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還可有腹脹、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癥狀。病程多在6周以上??捎嘘P節、皮膚、眼、口腔及肝膽等腸道外表現。中、重度病人的活動期可出現發熱。輕、中度病人僅有左下腹輕壓痛,有時可觸及痙攣的降結腸或乙狀結腸,重型病人可有明顯壓痛。有中毒性巨結腸、腸穿孔等并發癥時可出現腹肌緊張、反跳痛、腸鳴音減弱等體征。

            并發癥

            1.中毒性巨結腸  約5%的重癥潰瘍性結腸炎病人可出現中毒性巨結腸。

            2.癌變  多見于廣泛性結腸炎、病程漫長者。

            3.其他并發癥  結腸大出血發生率約3%;腸穿孔。


            圖片1.png

            實驗室和相關檢查

            1.血液  貧血、白細胞數增加、血沉加快及C反應蛋白增高均提示本病處于活動期。

            2.糞便  肉眼觀常有黏液膿血,顯微鏡檢見紅細胞和膿細胞,急性發作期可見巨噬細胞。糞鈣衛蛋白增高提示腸黏膜炎癥處于活動期。

            3.結腸鏡  潰瘍性結腸炎病變呈連續性、彌漫性分布,從直腸開始逆行向近端擴展,內鏡下所見黏膜有改變。

            4. X線鋇劑灌腸  不作為首選檢査手段,可作為結腸鏡檢査有禁忌證或不能完成全結腸檢査時的補充。主要X線征有:①黏膜粗亂和(或)顆粒樣改變;②多發性淺潰瘍;③腸管縮短,結腸袋消失,腸壁變硬,重度病人不宜做鋇劑灌腸檢査。

             5.黏膜組織學檢查(腸鏡或手術切除標本)

             

            診斷標準

            在排除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蟲病、腸結核等感染性結腸炎以及克羅恩病、缺血性結腸炎、放射性結腸炎等疾病的基礎上,可按下列標準診斷:

            1.具有上述典型臨床表現者為臨床疑診,安排進一步檢查。

            2.同時行腸鏡或鋇灌檢查,符合典型表現可擬診為本病。

            3.如再加上病理檢查的特征性表現,可以確診。

            4.初發病例及臨床表現、結腸鏡改變不典型者,暫不作岀診斷,須隨訪3-6個月,根據病情變化再作出診斷。

            5.結腸鏡檢查發現的輕度慢性直、乙狀結腸炎不能與潰瘍性結腸炎等同,應觀察病情變化,認真尋找病因。

            診斷內容

            1.臨床類型:初發型、慢性復發型、慢性持續型、暴發型。

            2.嚴重程度:輕度、中度、重度。

            3.病情分期:活動期、緩解期。

            4.病變范圍:直腸、左半結腸、廣泛結腸。

            5.腸外表現:虹膜炎、口腔潰瘍、硬化性膽管炎、關節炎等。

            6.并發癥:大出血、穿孔、中毒性巨結腸、癌變等。

             

            治療方案

            1.治療目標

            誘導并維持臨床緩解及黏膜愈合,防治并發癥,改善病人生存質量。

            2.治療原則

            采用持續、規范和個體化的治療原則,根據分級、分期、分段的不同而制定方案,提倡病因治療與對癥治療相結合,整體治療與腸道局部治療相結合,西醫藥治療與中醫藥、藏醫藥治療相結合。

            3.治療要點

            3.1輕、中度:可給予藏醫或中醫辨證施治,或口服氨基水楊酸制劑。若無效可中西藏藥物聯合,對遠段結腸炎可結合直腸局部給藥。以上治療無效時可用激素。

            3.2難治性:指激素依賴或抵抗,宜早期采用藏中西醫結合內科綜合治療方案,必要時選用免疫抑制劑或生物制劑。

            3.3重度:建議采用藏中西醫結合治療。對口服激素、氨基水楊酸類藥物或局部治療無效,或出現高熱、脈細數等全身中毒癥狀者,應采用激素靜脈輸注7-10d。如無效,則應考慮免疫抑制劑或生物制劑靜脈滴注,必要時轉上一級醫院外科手術。

            3.4維持治療:當急性發作得到控制后,宜選用藏、中藥維持治療,亦可配合小劑量的氨基水楊酸類制劑。維持治療的療程根據具體病情決定,通常不少于4年。

             

             

            西醫治療

            1.控制炎癥反應

            1.1氨基水楊酸制劑 包括5-氨基水楊酸制劑和柳氮磺砒啶,用于本病輕、中度的誘導緩解及維持治療。

            1.2糖皮質激素 用于5-氨基水楊酸制劑療效不佳的中度及重度病人的首選治療。

            1.3免疫抑制劑 用于5-氨基水楊酸制劑維持治療療效不佳、癥狀反復發作及激素依賴者的維持治療,見不良反應是胃腸道癥狀及骨髓抑制,使用期間應定期監測血白細胞計數。

            2.對癥治療

            及時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紊亂;嚴重貧血者可輸血,低蛋白血癥者應補充清蛋白。病情嚴重應禁食,并給予完全胃腸外營養治療。

            對腹痛、腹瀉的對癥治療,慎重使用抗膽堿能藥物或止瀉藥如地芬諾酯(苯乙哌啶)或洛哌丁胺。對重癥病人應禁用,因有誘發中毒性巨結腸的危險。

            抗生素治療對一般病例并無指征。對重癥有繼發感染者,應積極抗菌治療,靜脈給予廣譜抗生素。

            3.手術治療

            緊急手術指征為:并發大出血、腸穿孔及中毒性巨結腸經積極內科治療無效者。擇期手術指征: ①并發結腸癌變;②內科治療效果不理想、藥物副反應大不能耐受者、嚴重影響病人生存質量者。一般采用全結腸切除加回腸肛門小袋吻合術。

             

            中醫診治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外感時邪、飲食不節、情志內傷、素體脾腎不足所致。病位在大腸,涉及脾、肝、腎、肺諸臟。濕熱蘊腸,氣滯絡瘀為基本病機,脾虛失健為主要發病基礎,飲食起居不調、情志失常是主要發病誘因。本病多為本虛標實之證,活動期以標實為主,多為濕熱蘊腸,氣血不調;緩解期屬本虛標實,主要為正虛邪戀,運化失健,且本虛多呈脾虛,亦有兼腎虧者。

            治療原則

            本病的治療,應根據其病證的寒熱虛實,而確定治療原則。熱者清之,寒者溫之,初起實則通之,病久虛則補之,寒熱交錯者清溫并用,虛實夾雜者攻補兼施。初起以實證、熱證多見,宜清熱化濕解毒;病久虛證、寒證,應以補虛溫中,調理脾胃,兼以清腸,收澀固脫。如下痢兼有表證者,宜合解表劑,外疏內通;夾食滯可配合消導藥消除積滯。劉河間提出的“調氣則后重自除,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和血之法,可用于本病的多個證型,赤多重用血藥,白多重用氣藥。而在掌握扶正祛邪的辨證治療過程中,始終應顧護胃氣。

            證治分類

            依據癥狀舌脈情況,潰瘍性結腸炎大致可分以下11個證型,有兼證或夾虛、夾瘀、夾熱、夾氣滯者,更應酌情加減用藥,精準給藥,重在辯?。ㄗC)機,辨證施治。

            1. 大腸寒濕證

                癥狀: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凍,白多赤少,或為純白凍,口淡乏味,脘脹腹滿,頭身困重,舌淡苔白膩,脈濡緩。

            證機概要:寒濕客腸,氣血凝滯,傳導失司。

            治法:溫中燥濕,調氣和血。

            代表方:胃苓湯加減。

            2. 大腸濕熱證

                癥狀:腹部疼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膿血,黏稠如膠凍,腥臭,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證機概要:濕熱蘊結,熏灼腸道,氣血壅滯。

            治法:清腸化濕,調氣和血。

            代表方:芍藥湯加減。

            3. 寒熱錯雜證

                癥狀:下痢日久,反復發作,腹痛綿綿,畏寒喜暖,大便稀溏,夾有黏凍,心中煩熱,饑不欲食,四肢不溫,舌紅苔薄黃或黃膩,脈沉緩。

            證機概要:久痢傷及厥陰,寒熱錯雜,虛實夾雜。

            治法:溫中補虛,清熱燥濕止痢。

            代表方:烏梅丸加減。

            4. 脾虛濕蘊證

            癥狀:大便溏薄,黏液白多赤少,或為白凍,食少,食后脘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增加,舌質淡紅,邊有齒痕,苔白膩。

            證機概要:脾虛失運,清濁不分。

            治法:健脾益氣,化濕助運。

            代表方:參苓白術散加減。

            5. 肝氣乘脾證

            癥狀:泄瀉腸鳴,夾有黏液血便,腹痛攻竄,矢氣頻作,腹痛即瀉,瀉后痛減,排便不爽,腹脹,伴有胸脅脹悶,噯氣食少,每因抑郁惱怒,或情緒緊張而發,舌淡紅,脈弦。

            證機概要:肝氣不舒,橫逆犯脾,脾失健運。

            治法:抑肝扶脾,疏肝理氣,健脾和中。

            代表方:痛瀉要方合四逆散加減。

            6. 食滯腸胃證

            癥狀:腹痛腸鳴,瀉后痛減,瀉下糞便臭如敗卵,脘腹脹滿,噯腐酸臭,不思飲食,舌苔垢濁或厚膩,脈滑。

            證機概要:宿食內停,阻滯腸胃,傳化失司。

            治法:消食導滯,和中止瀉。

            代表方:保和丸加減。

            7. 陰血虧虛證

            癥狀:排便困難,糞夾少量黏液膿血,膿血黏稠,日久不愈,或下鮮血黏稠,臍下灼痛,虛坐努責,食少,心煩口干口渴,至夜轉劇,舌紅絳少津,苔少、花剝或無苔,脈細數。

            證機概要:陰虛濕熱,腸絡受損。

            治法:養陰和營,清腸化濕。

            代表方:黃連阿膠湯合駐車丸加減。

            8. 脾腎陽虛證

            癥狀:痢下赤白清稀,無腥臭,或為白凍,甚則滑脫不禁,肛門墜脹,便后更甚,腹部隱痛,纏綿不已,喜按喜溫,形寒畏冷,四肢不溫,食少神疲,腰膝酸軟,舌淡苔薄白,脈沉細而弱。

            證機概要:脾腎陽虛,寒濕內生,關門不固。

            治法:溫補脾腎,收澀固脫。

            代表方:桃花湯合真人養臟湯加減。

            9. 脾虛郁熱證

            癥狀:下痢時發時止,遷延不愈,常因飲食不當、受涼、勞累而發,發時大便次數增多,里急后重,夾有赤白黏凍,腹脹食少,倦怠嗜臥,舌淡苔膩,脈濡或虛數。

            證機概要:病久正傷,脾陽不振,邪戀腸腑,傳導不利。

            治法:溫中清腸,調氣化滯。

            代表方:連理湯加減。

            10. 脾氣虛弱證

            癥狀:腹脹食少,便溏或夾少量黏液,肢倦神疲,少氣懶言,面色萎黃無華,或脫肛,舌淡苔白或膩,脈緩弱。

            證機概要:久痢傷脾,脾失健運。

            治法:補中益氣,健脾升陽。

            代表方:補中益氣湯加減。

            11. 瘀血內阻證

            癥狀:腹部刺痛固定不移,拒按,下痢色黑,夜間加重,或因抑郁惱怒、情緒緊張加重,面色晦暗,舌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

            證機概要:久痢不愈,瘀血蓄積腸腑,氣滯血阻。

            治法: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代表方:少腹逐瘀湯合六君子湯加減。

             

            針灸

            常用取穴有:脾俞、天樞、手三里、足三里、大腸俞、氣海、關元、太沖、肺俞、神闕、上巨虛、陰陵泉、中脘、豐隆。

             

            藏醫診治

            概述

            藏醫學認為泄瀉是由于致病因素不同,下瀉泡沫、黃色稀液、紫色稀液、煙汁色稀液等的一種疾病。

            病因

            食物不消化、胃火衰退、大小腸受寒、膽汁下落于腑,肝熱下落等均能誘發本病。泄瀉分為9種。

            癥狀

            ①未消化泄瀉:食物未消化所引起,癥見腹脹下瀉;

            ②胃火衰泄瀉:胃火衰敗所引起,下瀉完谷不化;

            ③腸寒泄瀉:大小腸受寒所引起,腸鳴嚕嚕,受寒疼痛尤甚;

            ④膽汁下注泄瀉:膽汁下注于腑引起發燒、瀉物黃色;

            ⑤肝熱泄瀉:肝熱下落所引起,瀉物色紫紅,或如煙汁色;

            ⑥隆泄瀉:隆邪所致,腹脹腸鳴、瀉時多泡沫有聲響;

            ⑦赤巴泄瀉:赤巴邪所致,瀉物紅黃氣味惡臭,情不自禁地遺瀉;

            ⑧培根泄瀉:培根邪所致,泄瀉粘液、小腹有沉重感;

            ⑨聚合泄瀉:三邪聚合所致,具備以上諸病的癥狀。

            藏藥治療

            未消化與胃火衰敗引起的泄瀉,少食為宜,或進食少量性輕易消化的食物,多飲開水及少量溫酒為宜。酌情選服七味小葉杜鵑散、《后續部》中的“果馬卡”散、各類鹽丸、九味石榴止瀉散等。飲食起居方面,忌涼性食物,身居熱處為宜,穿保暖衣服。培隆侵入大小腸引起瀉泄瀉者,內服九味五味子散,取大小腸穴施灸,飲食起居同上。膽汁下注于腑引起泄瀉者,內服四味止瀉木子湯、七味膽粉散。重癥按《四部醫典》所述施治。肝熱下落引起的泄瀉,內服四味止瀉木子湯、九味牛黃散、七味紅花散、十五味止瀉木子散等方劑,或者參照木布腹瀉治法施治。上述兩種泄瀉,食少量性涼、輕之食物,居住于溫暖之處為宜。隆所致泄瀉,采用油罨法和用緩導劑溫和瀉下,內服(秘訣部》中的三味石榴散,食用熔酥油。

            赤巴所致泄瀉,《秘訣部》中的三味石榴湯、八味禾葉風毛菊散,或者九味頭花蓼丸用淘米水沖服。培根所致泄瀉,內服《秘訣部》中的九味生姜散。聚合癥所致泄瀉,依照三因盛衰病情,對癥施治。

            也可以依據病情需要,采用金針刺穴、藏醫火灸或藏藥浴等藏醫外治療法。

             

            預防調護

            調情志,緩解緊張情緒,消除不良情志刺激。慎起居,每日生活規律化。節飲食,忌牛奶、乳制品,忌生冷、油、辛辣、煎炸之品,慎食粗纖維食物。飲食宜清淡、細軟、少渣、易消化。按醫囑服藥及定期醫療隨訪,不要擅自停藥。病情反復活動者,應有長期服藥的心理準備。

             

            預后

            本病呈慢性過程,大部分病人反復發作,輕度及長期緩解者預后較好。有并發癥如感染、中毒性巨結腸、老年病人預后不良,但近年由于治療水平提高,病死率已明顯下降。慢性持續活動或反復發作頻繁,預后較差,但如能合理選擇手術治療,亦可望恢復。病程漫長者癌變危險性增加,應注意隨訪。病程8-10年及以上的廣泛結腸炎和病程15年以上的左半結腸炎病人,應行監測性結腸鏡檢 查,每2年一次。

            張建峰編寫

            聲明:

            1.不足、錯誤之處敬請批評指正,以使我們不斷完善提高;

            2.參考書《內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第九版教材;

            3.參考書《中醫內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新世紀第二版教材;

            4.參考書《藏醫學》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911月第1版;

            5.部分資料選自網絡,涉及知識產權事宜請聯系本網站,我們及時修改或下架,對此深表歉意。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最后一頁
          6. 電話 : 0531-55667758
          7. 地址 : 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工業北路257號老年活動中心1-101
          8. 魯ICP備20000502號-1
          9. 魯公網安備 37011202000999號
          10. 技術支持 : 濟南雷鳴網絡
          11. 濟南濟民醫院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12. 公眾號.jpg

            關注公眾號

            微信.jpg

            微信咨詢

            91在线视频中文字幕,亚洲第一入口视频,免费国产一级A片在线看,欧美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九九
            <track id="5bbzx"></track>

              <pre id="5bbzx"><ruby id="5bbzx"></ruby></pre>

                    <ruby id="5bbzx"></ruby>

                      <ruby id="5bbzx"></ru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