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腺肌癥,即子宮內膜腺體及間質侵入子宮肌層。多發于30到50歲經產婦,約15%同時合并內異癥,約半數合并子宮肌瘤。
病因:
1、基底層子宮內膜侵入肌層生長所致。與多次妊娠及分娩、人工流產、慢性子宮內膜炎等造成內膜基底層損傷有關。
2、由于內膜基底層缺乏黏膜下層,內膜直接與肌層接觸,使得在解剖結構上子宮內膜易于侵入肌層。
3、高水平雌孕激素刺激,促進內膜向肌層生長。
臨床表現:
1、月經量過多,連續數個月經周期中經量增多,一般超過80毫升,發生率約40%到50%。經期延長一般超過7天。
2、逐漸加重的進行性痛經,疼痛位于下腹正中,常于經前1周開始,直至月經結束。
3、婦科檢查 子宮呈均勻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結節隆起,質硬且有壓痛。
診斷:
依據典型的臨床表現可做初步診斷。影像學檢查有幫助可酌情選擇,確診取決于術后病理學檢查。
治療:
目前沒有根治的藥物,對于癥狀輕、有生育要求及近絕經期患者可使試用達那唑、孕烯三酮或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治療,可緩解癥狀,但需要注意藥物的副作用,并且停藥后癥狀可復發。癥狀嚴重、無生育要求或藥物治療無效者,應行子宮全切術。
藏醫對子宮腺肌癥的認識與治療:
藏醫認為無名導致貪欲,愚癡引起的飲食、起居、行為、情緒的異常及過度勞累、或飽后居住安閑、活動量少或衣著單薄受涼等外緣引發隆、培根紊亂所致的寒性疾病。
《四部醫典》述,隆侵入子宮時,會發生月經塞閉或紊亂 ,渾身寒冷,小腹及生殖器疼痛。培根侵入子宮,感覺下身寒冷,月經如尿,滴瀝而出。月經血在盛隆邪風的強烈推動下異位于子宮肌層,同時又受培根寒邪的作用,經血受寒凝滯固定于子宮肌層。導致病人在臨床上表現出:月經量多,逐漸加重的進行性痛經。
診斷 望病人體型消瘦,蜷縮賴動,動則劇痛或身體浮腫、肌肉臃腫、活動遲緩。膚色黑或發白,舌燥色紅或胖大濕潤白厚苔。小便色白味淡或清稀如水、多泡沫。觸摸病人身體寒涼。詢問病人的飲食、起居、生活環境、發病時間等,問病人月經史、包括月經量、色、血塊有無。(量多、色暗,有血塊)及伴隨癥狀,疼痛部位及性質(小腹正中、逐漸加重的進行性疼痛)。問病人白帶的情況,量多,色白,多黏膩。
治療:
1、按照寒病熱治的原則,起居、生活環境都要用熱性的、溫暖的、干燥的,熱性營養的食物。培根偏盛,肥胖著適當增加運動,多曬太陽、不要貪睡、節制飲食、約束規范日常生活、增加粗糧、減少肥甘厚味等。
2、口服熱性的藥物,常用的藥物有二十八味檳榔丸、十四位羚牛角丸、二十六味通經散 、石榴日輪散等。
3、熱熨法:于小腹部熱熨,借助熱性藥物和祛風散寒藥的功能及溫度等物理作用,起到疏通經絡,消腫化瘀,止痛。
通過以上綜合治療消除隆邪、培根邪,平衡三因消除病變。
關注公眾號
微信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