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痹是因長期低頭工作,年老正虛,經氣不利所致,以項部經常疼痛麻木,連及頭、肩、上肢,并可伴有眩暈等為主要表現的肢體痹病類疾病。
二、中醫認為,內因是筋骨失養及督脈空虛,外因與感受外邪、跌仆損傷、動作失度有關。內外因素使頸項部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出現頸部疼痛、僵硬、酸脹;瘀滯日久成結,當阻遏頸部血脈時,氣血不能上奉,清竅失養,遂出現頭痛、眩暈;當瘀結阻滯頸項部有關經絡時,出現肢體疼痛、麻木等癥。本病主要與督脈密切相關,可涉及足太陽、手太陽及手陽明經。
三、藏醫病名為雜尕爾乃即白脈病范疇,藏醫認為白脈及神經的根源在于人 腦,從人腦樹根一樣向下分解并工作的神經有19個,這些神經的分支向內鏈接于 五臟六腑,向外鏈接于頭顱和四肢。
四、臨床常見頸椎病為6型,即頸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型、脊髓型 和混合型。以前三種類型常見。
1.頸型:枕頸部痛,頸活動受限,頸肌僵硬,有相應壓痛點。X線片示頸椎生理彎度在病變節段改變。
2.神經根型:頸痛伴上肢放射痛,頸后伸時加重,受壓神經根皮膚節段分布區感覺減弱,腱反射異常,可見肌萎縮,肌力減弱,頸活動受限,牽拉實驗、壓頭實驗陽性。X線示椎體增生,鉤椎關節增生明顯,椎間隙變窄,椎間孔變??;CT檢查可見椎體后贅生物及神經根管變窄。
3.椎動脈型:以頭痛、眩暈為主要癥狀,甚至出現體位性猝倒;有時伴惡心、嘔吐、耳鳴、耳聾、視物不清;頸椎側彎后伸時,癥狀加重。X線片示:橫突間距變小,鉤椎關節增生。CT檢查可顯示左右橫突孔大小部對稱,一側相對狹窄。椎動脈造影見椎動脈迂曲,變細或完全梗阻。
五、治療方法:
1.治法:舒筋骨,通經絡。以頸部穴位為主,配合循經遠端取穴。
2.穴方:(1)頸型:頸夾脊、阿是穴、天柱、大椎、后溪
(2)神經根型:頸夾脊、頸臂、阿是穴
(3)椎動脈型:頸夾脊、風池、百會、內關
六、藏醫火灸治療:
1.治法:阻斷疾病隨脈管散擴、迅速止痛、抑壓隆病竄行蔓延。
2.穴方:
(1.)隆穴(第一椎穴):主治頸項僵直及隆病,三口并灸。
(2.)培根穴(第三椎穴):對頸病引起頭部及上肢疼痛、培根増盛有效,三口并灸。
(2.)頸椎各穴:對隆引起的頸項僵直療效顯著。
( 4.)白脈穴:頸項僵直、脊柱及其兩旁肌肉不能轉動等癥。
(5.)白脈隆穴:白脈障礙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疾病。
波羅蜜藏醫醫院張新合編制
關注公眾號
微信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