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硬化中最常見而重要的類型,其特點是受累動脈的內膜有類脂質的沉著,復合糖類的積聚,繼而纖維組織增生和鈣沉著,并有動脈中層的病變。本病主要累及大型及中型的肌彈力型動脈,以主動脈、冠狀動脈及腦動脈為多見,常導致管腔閉塞或管壁破裂出血等嚴重后果。動脈粥樣硬化多見于40歲以上的男性和絕經期后的女性。本病常伴有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或糖尿病等。腦力勞動者較多見,對人民健康危害甚大,為老年人主要病死原因之一。
臨床表現主要決定于血管病變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主動脈粥樣硬化常無癥狀,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者,若管徑狹窄達75%以上,則可發生心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甚至猝死。腦動脈硬化可引起腦缺血、腦萎縮,或造成腦血管破裂出血,腎動脈粥樣硬化常引起夜尿、頑固性高血壓、嚴重者可有腎功能不全。腸系膜動脈粥樣硬化可表現為飽餐后腹痛便血等癥狀。下肢動脈粥樣硬化引起血管腔嚴重狹窄者可出現間歇性跛行、足背動脈搏動消失,嚴重者甚至可發生壞疽。
一、一般治療
(一)合理飲食 飲食總熱量不應過高防止超重,應避免進食過多的動物性脂肪和富含膽固醇的食物,如肥肉、奶油、肝、腦、腎等內臟和骨髓、魚子、蛋黃、椰子油等。超重者應減少每日總熱量,并限制糖類食物。飲食宜清淡,多進富含維生素的蔬菜、水果和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瘦肉、豆類及其制品等,并盡可能以豆油、菜油、麻油或玉米油作為食用油。
(二)堅持適量的體力活動 體力活動量需根據身體情況而定,要循序漸進,不宜勉強做劇烈運動,對老年人提倡散步做保健體操和打太極拳等。
(三)合理安排工作及生活 應注意勞逸結合,生活規律,保持心情愉快。
(四)其他 提倡不吸煙,可飲少量酒。
二、控制易患因素
如患有糖尿病、應及時控制血糖,包括飲食控制。Ⅱ型糖尿病的降糖藥物應以不引起高胰島素血癥為宜;如有高血壓則應給降壓藥,使血壓降至適當水平,如有血膽固醇增高,則應控制高膽固醇適當給予降脂藥物。
西醫所稱的腦血管病臨床表現與中醫的中風病相似。腦血管病主要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兩大類型。中醫認為中風病是由于正氣虧虛,飲食、情志、勞倦內傷等引起氣血逆亂,產生風、火、痰、瘀,導致腦脈痹阻或血溢腦脈之外為基本病機,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根據腦髓神機受損程度的不同,有中經絡、中臟腑之分,有相應的臨床表現。中經絡無神志障礙,而以半身不遂為主,病情輕者,3-5日即可穩定并進入恢復期,半月左右可望痊愈;病情重者,如調治得當,約于2周后進入恢復期,預后較好。在做好一般護理的基礎上,,要根據各證候的病機特點重視辨證施護。但有少數中經絡重癥,可在3-7天內惡化,不僅偏癱加重,甚至出現神志不清而成中臟腑之證。中臟腑者神志一直昏迷,一般預后不佳。中臟腑之閉證,經搶救治療而神志轉清,預后較好。如由閉證轉為脫證,是病情惡化之象,尤其在出現呃逆、抽搐、戴陽、嘔血、便血、四肢厥逆等變證時,預后更為惡劣。中風后遺癥多屬本虛標實,往往恢復較慢且難于完全恢復。若偏癱肢體由松弛轉為拘攣,伴舌強語謇,或時時抽搐,甚或神志失常,多屬正氣虛乏,邪氣日盛,病勢轉重。若時有頭痛、眩暈、肢體麻木,則有復中的危險,應注意預防。本病多見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發病,但以冬春兩季最為多見。
中風病屬危急重病,臨床極為常見。其病因以積損正衰為主,病位在腦,常涉及心、肝、腎、脾,其病機多由氣血逆亂,導致腦脈痹阻或血溢腦脈之外。臨床按腦髓神機受損的程度與有無神識昏蒙分為中經絡與中臟腑兩大類。論其病性,多為本虛標實,在本為肝腎陰虛,氣血衰少;在標為風火相煽,痰濕壅盛,瘀血阻滯,氣血逆亂。治療方面,結合病類(中經絡、中臟腑的不同)、病期(急性期、恢復期、后遺癥期的不同)及證候特點,而采用活血化瘀、化痰通絡、平肝熄風、清化痰熱、通腑化痰、益氣活血、育陰熄風、醒神開竅、回陽固脫等法。中風病的治療,宜采用綜合療法,注意康復訓練。本病在未發之前,如有中風先兆,必須積極防治。
中風病的預防,在于慎起居、節飲食、遠房幃、調情志。慎起居,是生活要有規律,注意勞逸適度,重視進行適宜的體育鍛煉。節飲食是指避免過食肥甘厚味、煙酒及辛辣刺激食品。遠房幃是指節制性生活。調情志是指經常保持心情舒暢,穩定情緒,避免七情傷害。重視先兆癥的觀察,并積極進行治療是預防中風病發生的關鍵。加強護理是提高臨床治愈率、減少合并癥、降低死亡率和病殘率的重要環節。急性期病人宜臥床休息,尤其是中臟腑患者要密切觀察病情,重點注意神志、瞳神、氣息、脈象等情況,以了解閉、脫的轉化。保持呼吸道通暢和腸道的通暢。防止肺部、口腔、皮膚、會陰等部位感染。語言不利者,宜加強語言訓練,循序漸進。病情穩定后,可配合推拿及功能訓練,并指導病人自我鍛煉,促進患肢功能的恢復。
關注公眾號
微信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