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積食指小兒內傷乳食,停聚不化,氣滯不行所形成的一種胃腸疾病,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腹部脹滿、大便不調等為特征。病位在脾胃,可涉及心、肝、肺、腎。脾胃不和,則運化呆滯,氣血津液虧耗,最終形成積食。
本病可見于腸胃消化不良、急慢性腹瀉、腸寄生蟲病等。
【辯證要點】
臨床辯證應分清虛實寒熱
主癥:不思飲食,脘腹脹滿或疼痛,或伴有嘔吐,大便酸臭或溏薄。
1、辨食積與疳積
疳積是由食積轉化而來,若傷于乳食,經久不愈,病情進展,可變成食積;積久不消,遷延失治,影響小兒的營養和生長發育,形體日漸羸瘦,可轉化成疳積。
2、辨虛實
平素體健,乳食不節而食滯脾胃者,多屬實證;平素脾胃虛寒,乳食停滯中焦,日久而成食積者,為虛中夾實。
3、辯兼癥
兼肚腹膨脹,食欲不振,大便酸臭或夾有不消化食物,煩躁多啼,夜臥不安,小便短黃如米泔,低熱,手足心熱,舌紅,苔白厚或黃膩,脈滑數,指紋紫滯者為乳食內積;兼面色萎黃,形體較瘦,困倦乏力,不思飲食,大便稀溏或夾有乳食殘渣,唇舌淡紅,苔白膩,脈細滑者為脾胃虛弱。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健脾和胃,化積消滯。取足陽明經穴為主。
主穴:天樞、足三里、里內庭
配穴:乳食內積配中脘、梁門;脾胃虛弱配胃俞、脾俞
方義:天樞為大腸募穴,可通調胃腸之積滯;足三里為胃經合穴,扶土以補中氣,兩穴合用能通調腸道、健脾和胃以消積滯;里內庭為治療食積之經驗穴。
操作:毫針刺,平補平瀉。
2、其他治療
(1)皮膚針法:取脾俞、胃俞、三焦俞、足三里等,輕叩,隔日1次。
(2)捏脊法:取脊柱及其兩側,使患兒俯臥,裸露背部。從長強穴向上,用手指捏起皮膚,一捏一放,交替向上,一般至大椎穴為1遍,3遍后再從白環俞沿脊柱兩側1.5寸處捏起,自下向上,隨捏隨放,至大杼穴,反復3遍,每日1次。
【按語】
1、針灸治療本病有較好的療效,現代研究表明,針灸可增強胃腸的蠕動功能以及小腸的吸收功能,有助于消化吸收,并對機體各種消化液的分泌有促進作用。
2、患兒乳食須定時定量,不宜過飽,勿過食肥而甘油膩、生冷。
結合《針灸學》供稿
關注公眾號
微信咨詢